苹果霉心病防治新对策 |
添加时间:2014-04-29 浏览次数:3049 作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孙广宇 【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
|
|
苹果在生长后期、采收期果实心室出现霉变、腐烂等症状,在我国一般将这种病害统称“苹果霉心病”,在国外通常称为“苹果霉心与心腐病”。
苹果霉心病发生广泛,在世界各苹果产区几乎均有发生。在我国,陕西、山东、河南、山西、辽宁、四川、甘肃、北京等省市均有该病害发生危害。据我们近几年在陕西洛川、白水等地大量调查,病果率7.9%-36.6%,平均病果率达20.1%。
对于霉心病,国外开展了大量药剂防治研究,研究表明苯莱特、克菌丹、多果宁、 异菌脲、代森锰锌等杀菌剂效果不佳,其它一些农药,如多抗霉素、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肟菌酯具等有一定防效,但防治效果不稳定,在年度间、果园间差异较大。
为了明确该病害防治效果不佳的原因,我们从霉心病病原构成、病原菌的侵染时期、药剂对不同病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结果。
笔者将苹果霉心病症状分为三种类型:褐变型、霉心型(图8-1)和心腐型(图8-2)。褐变型和霉心型由多种链格孢和枝孢引起;心腐型可由粉红聚端孢、附球孢、镰孢菌、青霉菌和茎点霉引起。霉心型和心腐型经常混合发生。
对富士苹果果实及花发育的不同发育时期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发现不同病原菌的侵染时期存在显著差别。例如,链格孢在刚形成的花芽(上年11月份)中分离率为90%,以后在开绽期、花序伸出期、花序分离期、露瓣期、开花期、终花期等时期中一直保持60%左右的分离率,幼果期的分离率在13%−40%之间;枝状枝孢在寄主的休眠末期(2−3月份)开始能够分出(3.3%),在终花期之前分离比率有一定提高(33.3%),终花期后20天的幼果中分离比率大幅增加,达80%;粉红聚端孢从6月份(终花期后40天)开始在幼果中可以分离得到,分离率3.3%,一个月后(终花期后70天)分离率大幅提高,达到43.3%。
这些结果表明苹果霉心病的病原可以从萼孔侵入果实,也可以通过花芽、花直接侵染果实。
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3种苹果霉心病防治杀菌剂多抗霉素、农抗120和噻霉酮对霉心病8种优势病原进行抑制活性测定,发现3%多抗霉素WP对供试的5种病原菌(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均达90%以上,对供试的3种病原菌(细极枝孢、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1.5%噻霉酮EW对4种病原菌(链格孢、树状链格孢、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明显,抑制率均可达90%以上,而对4种病原菌(细极链格孢、细极枝孢、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一般或不佳。4%农抗120AS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94.2%),对其他真菌的效果一般或不佳。说明目前生产上常用的农药多抗霉素、噻霉酮和农抗120对苹果霉心病部分病原菌效果好,但对其余部分的病原菌效果较差或者没有效果。这一结果部分解释了生产上苹果霉心病防治效果不好的原因。
苹果霉心病由多种病原混合引起,不同的病原在不同时期通过直接侵染或者萼筒进入果实心室,而且不同病原菌对不同药剂的耐受力不同,目前使用的杀菌剂仅对多种病原的部分菌种有效,导致霉心病防治效果不佳。
苹果霉心病的防治必需注意以下问题:1)苹果霉心病由多种病原混合引起,在防治中必须针对多种病原实施;2)在农药使用上,需要选用对多种病原具有广谱药剂,如果单一药剂不能覆盖多种病原,则需要几种药剂混合使用;3)病原菌侵染的时期持续很长,从前一年花芽就开始侵染,对于萼筒开放的品种果实发育的整个生长期都存在侵入的潜在威胁,因此要考虑增加施用农药的次数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期、或者采用具有可持续效果的生物菌剂进行防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