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病虫防控 > 病虫防控
病虫防控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防控技术
添加时间:2014-11-30      浏览次数:3592      来源: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作者: 李保华 王彩霞 董向丽 张振芳 金静  【 】  关闭窗口
 果实套袋后,表面常产生形状不同、大小不等、褐色至黑色坏死斑,统称为“黑点病”。套袋苹果的黑点病可划分为“黑点型”、“黑斑型”、“褐变型”和“内变型”四种不同类型。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在烟台苹果产区可划分为8 月中旬前和8 月中旬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和防治技术各不相同。
18 月中旬前,病菌从幼嫩果皮侵染形成“黑点型”病斑
8 月中旬前,套袋苹果的黑点病主要由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链格孢(Aternaria spp.)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来源于残存花器和果实表面。苹果套袋前后,若苹果残余花器和果面上腐生或潜带有大量粉红单端孢(T. roseum)等弱寄生菌, 67 月份遇持续降雨,病菌在果实表面大量生长繁殖。6 月底至7月初为幼果气孔向皮孔的转化期,套袋果实表皮幼嫩,对病菌侵染非常敏感。当果实表面的病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从幼果表面直接侵染,导致果肉细胞坏死,形成黑色斑点。然后,幼嫩果实的果肉细胞代谢旺盛,抗扩展能力较强。幼果为了阻止病菌的侵染与扩展,诱发一系列抗病反应,导致果肉细胞木栓化,进一步阻止了的病菌扩展,最终在果面形成“黑点型”病斑(如图22-14 种不同类型的黑点病斑 22-1A: 由粉红单端孢在8 月份前侵染形成的“黑点型”病斑。       

                             
春季彻底清理果园,铲除树体表面及果园周围的腐生菌;谢花后至套袋前均匀细致的用药,减少残余花器和果实表面的带菌量,可有效控制苹果生长前期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            
    28 月中旬后,病菌从膨大期果实的微伤口侵染,形成“黑斑型”或“褐变型”病斑
78 月随果实生长和袋内的温度升高,套袋果实表面定殖的真菌种类逐渐减少,多样性逐渐降低,只有链格孢等少数能耐高温的真菌在套袋果实表面生长繁殖,并成为优势菌株。8 月中下旬,套袋果实真菌的多样性达到最低值,链格孢等能耐高温真菌的相对分离,频率也达最高值。随后随气温下降,在套袋果实表面定殖的真菌种类增加。
8 月中旬以后,套袋苹果的黑点病主要由枝顶孢(Acremonium spp.)、链格孢(Aternariaspp.)、镰刀菌(Fusarium spp.)、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等病菌侵染所致。8 月中旬以后,随气温降低,袋内湿度增大,上述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到达果实,并在果实表面大量生长繁殖。8 月底至9 月初是富士苹果果实迅速膨大期,若果实膨大过速,果实表面会形成大量微小裂纹。在果实的迅速膨大期,若遇阴雨,造成袋内高湿,促进了病菌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同时抑制自然裂口形成愈伤,从而导致大量病菌自果实表面的自然裂口侵染,使果肉细胞坏死或腐烂。由于近成熟期果实的果肉细胞营养丰富,抗扩展的能力差,病菌侵染能不断的生长扩展,最终形成大型的“黑斑型”(22-1B: 由链格孢在苹果生长后期侵染形成的“黑斑型”病斑)或“褐变型”病斑(22-1C: 由于果肉细胞发育不良,在摘袋后引发的“内变型”病斑,即“苦痘病”)。
在苹果生长后期,通过肥水管理控制果实的膨大速度,尽量使果实均匀生长,避免膨大过快或膨大速度不均匀形成大量自然裂口,尤其秋季遇持续阴雨时,能有效降低“黑斑型”和“褐变型”病斑的发病率。秋季多雨时,禁止使用冲果肥,以避免果实膨大速度过快,诱发黑点病。
38 月中旬后,果实膨大速度过快可诱发“苦痘病”
8 月中旬后,果实膨大速度过快,或营养不足,导致果肉细胞发育不良,遇剧烈变化的环境,如摘袋,发育不良的细胞坏死形成“内变型”病斑。“内变型”病斑实际就是“苦痘病”或“痘斑病”(22-1D:由枝顶孢在苹果生长后期侵染形成的“褐变型”病斑避免果实生长过大,若发现果实膨大过快,78 月份适当补施钙肥,可降低“苦痘病”的发病率。
 
<<上一篇    下一篇>>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