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腐烂病(Apple tree canker)是我国北方苹果树重要的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为害 6 年生以上的结果树,造成树势衰弱、枝干枯死、死树,甚至毁园。华北、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发生普遍,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扩展,几乎所有苹果种植的地区都有发病。腐烂病目前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对苹果生产威胁最大的毁灭性病害。陕西和甘肃目前是我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省份,腐烂病的发生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
病原及特征 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属子囊菌亚门黑腐皮壳属真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壳囊孢( 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子座瘤形或球状,位于寄主韧皮部内,子座着生位置较浅,菌丝则可以蔓延至木质部并沿木质部导管上下传导一定距离。分生孢子器位于子座内,呈花瓣状分成几个腔室,有一个共同的出口。孢子梗排列紧密,呈栅栏状。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腊肠状,大小为(3.6~6.0)μm×(0.8~1.7)μm。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或无规则排列,无色、单胞、香蕉形,比分生孢子稍大,大小为(7.5~10.0)μm×(1.0~1.8)μm。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8℃,最适为28~29℃,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23℃左右,然而,研究表明,在5℃条件下,处理6天,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在0℃条件下处理18天 也有67%的孢子能够萌发,因此,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分生孢子具备萌发和侵染的能力,这是近年在对腐烂病菌认识方面的新突破。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蒸馏水或雨水中不易萌发,当给予一定的补充营养(苹果汁、苹果树皮煎汁、麦芽糖或蔗糖等)后,萌发良好。
侵染循环 苹果腐烂病菌为弱寄生菌,可长期潜伏在植株体内。菌丝可以在树体内长期生存而不致病。病菌侵入后,首先在侵入点潜伏生存,如果树势健壮,抗病力强时,病原菌就不能进一步扩展致病,而长期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潜伏菌丝才得以进一步扩展致病。病菌在扩展时,首先产生有毒物质杀死侵入点周围的活细胞,而后才能向四周扩展,致使树皮坏死腐烂。腐烂病菌在木质部的扩展比在韧皮部更快、更远,病害发展后期整个树干和侧枝木质部内部会变成褐色,表现出系统性侵染特点,这也是造成腐烂病难以治疗和表面治愈的腐烂病又经常复发的根本原因。
调查发现陕西、甘肃黄土高原苹果产区以及在山东、河北渤海湾苹果产区,80%以上的腐烂病均发生在剪锯口部位,因此,剪锯口是最重要的侵入途径,这也是近年研究的新发现。由于苹果的修剪主要在冬季进行,冬季的伤口最不容易愈合,而冬季空气湿度大时,病菌依然可以产生分生孢子,这就造成病害通过修剪工具进行人为传播。此外,病菌还容易在冻伤、机械伤口处已死亡的组织中生存扩展。落皮层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所谓“落皮层”是指树体表面翘起的、鳞片状的、容易脱落的褐色坏死皮层组织。落皮层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形成,7月上旬逐渐变色死亡。由于落皮层组织处于死亡状态,并含有较丰富的水分和养分,为腐烂病菌生存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质。落皮层是腐烂病菌潜伏生存的重要场所,也是枝干腐烂病发生的菌源地。果苔枝和芽眼处的伤口也是腐烂病菌的侵入通道。
病菌一旦引起发病,病斑可以周年进行扩展,直到环绕树体一周导致枝干或树体死亡。在病斑发展过程中,可以持续不断地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分生孢子随孢子角释放出来以后,可以对伤口造成再侵染。子囊孢子在病害侵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今还不是很清楚。
流行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器内一旦遇高湿(雾、露)或降雨天气,一年四季都可以释放,冬季主要靠修剪工具接触分生孢子后进行传播,生长季则主要通过雨水冲溅而后随风雨进行传播。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活动迁飞而带菌传病。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但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侵入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日灼等,其中以剪锯口导致发病最多。
该病一般一年有大小两次高峰,即春季发病大高峰和秋季发病小高峰。春季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3~4月份。此时树体经过越冬消耗,树干营养水平降低;再加上萌芽、展叶、开花,枝干营养向芽转移,营养状况更加恶化,导致树体抗病能力急剧降低。春季随气温上升,病斑扩展加快,新病斑出现数量增多,外观症状明显,病组织软腐状,酒糟味浓烈,对树体危害加重。据调查,3~4 月出现的新病斑数量和同一病斑的扩展量均可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表现出明显的发病高峰。秋季高峰一般出现在7~9月。此时由于花芽分化,果实加速生长,枝干营养水平及抗病能力再次降低,夏季修剪和扭梢等也容易造成一些新伤口,所以到秋季新病斑又开始少量出现,旧病斑又有一次扩展,形成秋季发病高峰。但与春季高峰相比,新病斑出现数量及旧病斑扩展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0%左右。
此病发生轻重与多项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修剪后不注意伤口的保护。树势强弱、果园的病菌数量、以及当年的气候等也与发病程度有关。
(一)伤口
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尤其是新造成的伤口,最容易被病菌侵入。经过一段时间愈合的老伤口不易被侵入。一年四季中春、夏、秋三个季节造成的伤口相对容易愈合,一般经过半个月以后即不容易再被侵染,而冬季造成的伤口则长期不能愈合,研究发现冬季造成的伤口经过一个月后再接种仍有50%以上的发病率。加上冬季的伤口容易发生冻害,这样就造成剪锯口往往会成为发病的中心。
(二)病菌数量
果园中病菌基数高,传播蔓延快,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有病斑不及时治疗,上面产生大量孢子,分散传播,增加了树体的潜伏菌量,只要出现适宜条件,就会导致严重发病;不及时刨除死株,去除病死枝,或将病树、病枝在果园中堆积存放,有些果园用苹果枝作支架用于支撑结果枝或作为开角的支架,都会明显增加果园中的病菌基数。
(三)气候条件
冻害与该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冻害使树体抗病性降低。从大的苹果产区来看,树体发生冻害之年及以后 2~3 年,往往是该病大发生之年。我国东北和新疆苹果产区,由冻害导致的腐烂病要高于其他苹果产区。
(四)树势
腐烂病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病害。树势强壮时,抗侵入及抗扩展能力强,病菌处于潜伏状态,虽然树体带菌,但很少发病;树势衰弱时,抗扩展能力急剧降低,潜伏病菌迅速扩展蔓延,导致该病严重发生。幼龄树相对较壮,被感染的机会少,发病也较轻;老龄树相对较弱,发病重。施肥合理,尤其是增施钾肥,能够提高抗病力,发病较轻;施肥不合理,尤其是缺肥或偏施氮肥,会降低抗病能力,发病较重。
防治原理与方法 防治策略应以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为中心,以保护剪锯口为关键,以清除病菌,降低果园菌量为基础,以及时治疗病斑,防止死枝死树为辅助,同时结合保护树体、防止日灼和冻害等项措施,预防和防治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一)壮树防病
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的关键是施肥量要足,提倡增施有机肥、肥料种类要全、提倡秋施肥。
(1)土壤施肥:在9月下旬或采收果实后立即亩施腐熟农家肥3-4方,氮磷钾复合肥(15:15:15)150公斤(按照亩产3000公斤计,下同),来年春季5月冲施52%硫酸钾30公斤/亩,7月冲施52%硫酸钾30公斤/亩。
(2)根外追肥:每次打药加入0.3% 99%磷酸二氢钾;果实采收后喷施1-2次3%磷酸二氢钾,间隔1周。
2、合理灌水。秋季控制灌水,有利于枝条成熟,可以减轻冻害;早春适当提早浇水,可增加树皮的含水量,降低病斑的扩展速度。雨季注意防涝。
3、合理负载。及时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不但能增强树势,减轻腐烂病,也能提高果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4、保叶促根。加强果园土壤管理,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根深叶茂”,培育壮树;及时防治叶部病虫害,避免早期落叶,削弱树势。
(二)推迟修剪,及时保护剪锯口
建议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冬季修剪的时间,或将冬剪改为早春修剪,这样有利于伤口的愈合。还要注意修剪避免在大雾或降雪天气进行,防止病菌产生的孢子角随着修剪工具进行人为的传播。对于剪锯口,尤其是锯口,一定要进行涂药保护,药剂可以选用甲硫萘乙酸、菌清、腐植酸铜等药剂。做好这项措施,可以预防大部分腐烂病的发生。
(三) 清除病菌
1、果园卫生。及时清除病死枝,刨除病树、残桩等。修剪下来的枝干要运出果园,这些措施都能降低果园菌量,控制病害蔓延。
2、生长季喷药。6-9月份腐烂病菌可以随风雨进行传播,可以结合对叶部病害的防治,喷药时使枝干着药,这样可以兼防腐烂病。药剂可选用抑霉唑、噻霉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树安康或丙环唑等。
(四)预防冻害
对易发生冻害的地区,提倡冬季对树干及主枝向阳面以及因腐烂病造成的裸露疮面涂白,或使用“极光”、“靓桩”、腐轮4号等涂干剂。
(五)病斑治疗
及时治疗病斑是防止死枝死树的关键。用刮刀将病组织彻底刮除并涂药保护的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刮治法。刮治法成功与否的技术关键有三点,一是彻底将变色组织刮干净,往外再刮1~2cm 左右;二是刮口不要拐急弯,要圆滑;不留毛茬,要光滑;上端和侧面留立茬,尽量缩小伤口,下端留斜茬,避免积水,有利愈合。三是涂药,可用甲硫萘乙酸、腐殖酸铜或菌清等膏剂。保护伤口的药剂要有三个特点,即具有铲除作用、无药害和促进愈合。3~4月为春季高峰期,也是刮治病斑最为关键的时期。其他季节,只要发现病斑就要及时刮治,由于腐烂病菌有在木质部深层扩展的特点,刮治越早,越容易彻底治愈,病斑复发率也会越低。
(本方案由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曹克强教授、孙广宇教授负责起草,体系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讨论修订,作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主推技术,发布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