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与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添加时间:2011-04-29 浏览次数:1158 【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
|
|
2011 年4 月15 日,由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入侵生物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资助的杜磊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了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的题目是“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与监测技术”,导师为中科院动物所张润志研究员。答辩委员会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张芝利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曹克强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雅林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骆有庆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王福祥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钟宁研究员和孙江华研究员组成。论文答辩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一致同意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杜磊在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入侵害虫苹果蠹蛾在我国的发生、扩散、重要生物学特性以及监测用性信息素诱芯的制作和应用技术研究,对阻止苹果蠹蛾疫情扩散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价值,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苹果蠹蛾在我国的发生县市120 个,形成东西两大分布区,发生总面积达18.6 万公顷,2006-2009 年扩散速度达100km/年;在各项人为活动中,公路货物运输与苹果蠹蛾的扩散关系最为密切。
2)苹果蠹蛾在新疆和甘肃一年发生2-3 代,据调查在苹果叶片上产卵数占产卵总数的73.1%,远远高于在果实和茎部的比例;在果实表面,花萼部位卵的比例最高(50.8%)。蛀果内平均幼虫数一般不超过3 个。受害果落地后,99.3%幼虫结茧在落果7m 范围之内。
3)研制了大规模生产精确剂量诱芯的模具,提高了诱芯加工效率,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计算出含量1mg 橡胶诱芯性信息素理论释放曲线(M1mg=1000e-0.072t),田间有效时间达9-18周,前4 周为信息素释放曲线的高效期,释放速率高于50μg/周;证明了胶粘式诱捕器的效果要好于水盆式诱捕器。
(摘自“入侵生物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行业专项项目通讯,2011年第2期)
引自:曹克强, 王树桐, 胡同乐. 苹果病虫害防控进展研究(2011年度)第1卷[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46
|
|
|